衣食住行

达孜区人民网站:dzq.lasa.gov.cn    2020年09月03日    访问量:    来源:区政府办    作者:白丽达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藏族的起居、行旅、劳动方式和审美观所决定的。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一、衣

(一)服装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也有哔叽等布料。藏装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打一个纽扣,有的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宽4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穿时系上。男女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子作料,夏季穿不带袖子的藏袍,内着花的或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冬季穿有袖子的藏袍,不论有袖还是无袖藏袍,腰间都是系红、雪青、绿色绸缎或平布腰带。婚后妇女腰间围一块“帮典”(围裙)。

穿藏袍时,里面要穿一件白色或红、绿衬衫,外面再穿藏袍。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均穿上。

藏族的衬衫男女有区别。在颜色上,女性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性用白色绸布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

牧区的服饰以皮袍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男式,在襟、袖口和底边镶黑色平绒、灯心绒或毛呢,镶边宽10~15厘米。女式,牧民袍在板皮外边镶上5厘米的五彩“帮典”料,然后用红、蓝、绿等颜色做3~10条4厘米宽的花纹,袖子也镶花纹。

牧区的皮袍肥大,袍袖宽敞,肩膀伸缩自如,夜里可以解带宽衣就睡,白天可以方便地脱去一袖或二袖,袖子束在腰间。牧区的服饰也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部,系上腰带,怀里和腰间形成一个大行囊,里面可以装不少随身用品。

不论是农区还是牧区,人们在腰间系带,上面缀挂火镰、小刀、鼻烟壶、银元等装饰品。

藏袍一般比身高要长,穿着时把腰部提起,腰间捆上腰带。达孜的藏袍主要有以下几种:

“求巴加珞”,藏语音译,意为花领藏袍。“求巴”意为藏袍,“加珞”为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用于做领子等。

“巴杂”,藏语音译,意为用绵羊或山羊皮或羊羔皮缝制的冬装。其袖口、襟摆部边都用水獭皮、虎皮、豹皮等动物皮囊边。

“喇嘛曲规”藏语音译,意为佛服。佛服与普通僧俗服不同,佛服所用的“东嘎”以藏族织哗叽或氆氇做成,在无袖坎肩边缘饰有质量上乘的织绵段,佛服所用“散”的选料优于一般的僧服。另外一些大活佛多用黄色也是一种重要区别。

“散”,藏语音译,意为披单,为藏族僧服。出家人长披于身,用紫红色的布料缝制。其披法为,先将“散”的一头搭在左肩,另一头从左肩平缠于右肩或斜缠于右肋下后,此头折叠两层握于左手或再搭在左肩上。有时欢迎贵宾时,将“散”的一端放下,以表示欢迎、致敬之意。

“夏塔”,藏语音译,意味内裙,是出家人或俗人经常套穿的内裙,僧服用紫红色布料缝制,其他人用各种颜色布料缝制。

(二)帽子

达孜藏族喜欢戴帽子,其种类主要有:

金花帽,花样多,男的女的各有不同,达孜以戴金宝顶帽为多。金宝顶帽用金丝段、金丝带和银丝段做装饰,用氆氇和皮毛作料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孜夏”,藏语音译,意为尖形帽。是僧众集会时戴的帽子,其形如鸡冠花状,上半部呈扇形,下半部呈倒扣船形。

“尊莫夏”,藏语音译,藏式尼姑帽。通常有两种,一种帽的上半部为塔形,下半部为圆桶形,向外周折叠2寸余,前檐呈月牙形;另一种帽的上半部为尖塔形,下半部为圆形,帽的左右与耳对位,并饰以两个飘带,帽子前檐制成两个月牙形。

(三)鞋

“巴卧”,藏语音译,意为藏鞋。鞋底和鞋帮以牛皮为料,鞋腰用牛毛绒纺织加工而成。另一种的鞋底、鞋帮用一块牛皮制成,其帮面的前部用细皮条串连,用牛皮制成的鞋筒缝在鞋帮上,穿时用牛毛绳系住鞋筒。

“久达由任”,藏语音译,意为藏靴。是一种男女老少通常穿用的纯皮革制作的高筒靴子。有全牛皮制成的,靴底用数层牛皮缝合,靴帮用较为厚实的牛皮制作,靴鼻上翘,靴筒用较薄的牛皮制作,有的用布料双夹层制作,有的用毛绒制成,其面料颜色根据各自爱好而制。

“松巴”,藏语音译,高腰氆氇涎镶呢藏靴,鞋底以牛皮为主。

(四)帮典

藏语音译,即围裙,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饰之一,也是藏族已婚妇女的标志。帮点制作原料为羊毛、颜料。制作过程是先用手工将毛纺织成线,再染色、刷毛,然后织成条状,再缝合而成。帮典的品种很多,上等的帮典叫“斜玛”,用14至20种染色毛纱精工制成。其次的一种叫做“布鲁”,是穿戴比较普通的围裙。

(五)饰品

头饰、佩饰、运用珠宝、金银、象牙、玉器作装饰。头饰和配饰多以金、银、铜制作的精美器物为主,如花纹镯子、变形戒指、项链、发饰、鼻烟盒、“卡乌”(精细小盒,内装护身符之类),还有玲珑剔透的小腰刀以及银元、铜币等,都用来作为饰物。

饰物佩戴部位有头顶的“巴珠”,发辫的银币,耳朵的大环,脖子上的项链,手腕、手指上的镯子与戒指,甚至背上、腰上也佩有长串的金属币和精雕细刻的腰刀、腰扣、火镰盒子等等。僧俗人等手持的念珠,也掺进许多装饰品,如翡翠、玛瑙、松耳石。妇女的饰品较多,如耳环或耳坠,主要为妇女的首饰,一般为插丝、镶嵌而成的金银制品,有的只戴小耳环,大多数则戴镶红、绿宝珠的大耳环,耳环上再配以长链耳坠。

“札秀”,藏语音译,意为辫尾,用丝线做成。妇女以不同年龄层系戴色彩各异的“札秀”。在牧区男性也有系“札秀”的习俗。

“巴珠”,以珊瑚、玛瑙和珍珠串起制作而成。贵夫人(大商人的夫人)都戴“珊瑚巴珠”,一般妇女喜欢戴“珍珠巴珠”。至于其他饰品因自己财力不同,只是在质地上有差异而已。

二、食

(一)酥油

酥油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食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农牧民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前,提炼酥油仍然是用传统办法将奶汁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将其舀起来,捏成团,挤掉水分,冷却后变成了酥油。

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吃法也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卡塞”也可用酥油。

(二)茶

7世纪,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时期,茶叶从唐蕃古道进入吐蕃。当时,并不是饮料而是药物。12世纪前后,茶叶通过川藏、滇藏茶马古道等渠道大量运进拉萨,逐渐成为西藏僧俗民众的日常饮品。

酥油茶:是达孜人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饮品。其制作方法是:先把砖茶或沱茶熬煮,滤出少量的浓茶加上适量的开水,再加入适量的食盐和酥油,倒入酥油桶内用力将“甲罗”上下抽打数十下,待酥油全部溶解后,变成为可口的酥油茶。

甜茶:也是达孜人喜爱的一种茶。其制作方法是:先把红茶煮开,然后倒入牛奶、煮开后便可饮。

(三)青稞酒

用青稞酿成的酒精含量较低的酒,达孜的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和婚丧嫁娶时必备之物。

青稞酒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两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两天,便成青稞酒。

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

(四)奶品

达孜群众喜爱吃的奶制品较多,最主要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牛奶制作的。另一种是用没提炼酥油的牛奶制作的,藏语叫“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于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

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分蒸发后,剩下的就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

在煮牛奶过程中,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好吃又富有营养。

(五)风干肉

达孜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做法为:在冬天(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分,有保持鲜味。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鲜美可口。

(六)糌粑

糌粑是达孜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两种)洗净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是待食的糌粑。

吃糌粑时,大都是把糌粑面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手拌匀,捏团食。有的将糌粑加水放入肉、菜煮成羹而食。

(七)藏餐

藏餐历史悠久,花色品种丰富,味道各异,共有100多个品种。其内容分为主食、菜肴、汤类、奶制品等四大类。主要佐料有盐、姜、花椒、藏茴香、胡椒、香薷、大蒜、葱、沙贝母、辣椒、荪粉等。这些佐料的用法各异,对不同的食物烹饪有不同的佐料要求。

藏餐的主食有:麻三、马铃薯咖喱饭、牛肉包子、奶渣包子、咪哒、帕杂麻姑、油煎窝头、碱面条、麦片粥、肉馅饼、薄饼、酪粥、酒粥、水饺、荞面饼、糌粑、面疙瘩、酸奶饭、归丹、人参果粥、果枯粥等。

藏餐菜肴有:灌羊肠、羊肺、羊头凉拌、炸羊排骨、灌牛肠、牛肚凉拌、炸牛肉、炸牛排骨、萝卜炖牛肉、隐私肉丁、烤蘑菇、虫草黄蘑、油浇人参果、鸡蛋肉包、核仁鸡胸、羊肉蘑菇片、蛋白鸡、香塞等。

藏餐的汤类有:虫草肉汤、祛瑞、奶渣片汤、排骨汤、牛肉汤、羊肉汤等。

藏餐的奶制品有:奶脂、初乳、酸奶、奶渣、酸酪、酪糕等。

藏餐名食有:

“祛瑞”,藏语音译,为民间传统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干奶酪捣碎成小块放入盘内待用。在锅内倒入适量凉水,再加入鲜美肉块、面粉、干辣椒、食盐及待用的干奶酪块,用文火烹煮两小时左右。在另一锅内放入压碎的麦片或青稞片,用大火将其煮熟,味道鲜美香甜,是老人和小孩最喜爱的食品,也是招待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

“帕杂麻姑”,藏语音译,是藏族的一种风味小吃。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盆内放入面粉用温水和好,在捏成小面疙瘩用水煮熟待用。然后在锅内放些新鲜酥油用文火使之完全融化,再把煮熟的面疙瘩倒进另一锅内加上适量的红糖和碎奶渣,倒入已融化的酥油里,慢慢搅匀即可食用。此食品颜色微红、味酸甜、滑溜油腻、口感甚佳。

“归丹”,藏语音译,意为“酒羮”,是传统美食之一。其制作方法为:将青稞酒倒入锅内,再加入红糖、碎奶渣、人参果及糌粑,慢慢搅拌成糊状,并用文火煮1小时左右即可食用。“归丹”既是一种香甜可口的食品,又是一种充满吉祥的祝福品。归丹中的红糖表示生活甜甜蜜蜜,奶渣表示预祝新一年风调雨顺、农牧业丰收,人参果是盼望来年有好运。因此,通常在藏历年的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煮“归丹”。初一早上天刚亮,家庭主妇便将煮好的归丹送到每人的床前,成为新年的第一个祝福。此外,冬季招待宾客和嫁娶婚事也常吃此食品。

“玛森”,藏语音译,是一种风味小吃。其制作方法是:将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红糖放入锅内,再加入适量的凉白开水,将其搅和在一起,用铲子盛入一方形小木盒中,塞满、压实,然后倒出,即成为方形的“马森糕”,使用时可切成薄片。此小吃制作简单、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常作待客的佳肴。

“玖玛”藏语译音,意为“血灌肠”,是种民间传统食品。其制作方法为:将刚屠宰的牛或羊血盛入一盆内,再加入炒青稞、糌粑及适量的食盐、野葱等佐料(也有在血中加入大米或肉块的),搅拌均匀。然后将其灌入洗净的牛肠或羊肠子里,用细绳扎紧,放入盛有水的锅中煮熟即成。“玖玛”营养丰富,味道香糯,保存期长,使用方便。

“褪”,藏语译音,也称“奶渣糕”。其制作方法为:在盆里放入适量的酥油、碎奶渣、红糖搅拌均匀再加入少量凉白开水,使其慢慢糅合在一起,然后取出放在菜板上切成块即可食用。此食品比“玛森糕”制作方便,味道香甜,油而不腻,是食用糌粑的最佳伴料,也常用来馈赠亲友或节日食用。

三、住

达孜的居民,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寺庙和民主改革前的贵族、领主庄园,围墙高耸,楼层屹立而森严。其民居有以下几种:

平房,平民住的平房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于上,覆以泥土,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牲口。

楼房,一般两层,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或打泥墙,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房和圈牲口之用。

碉房,民改前贵族、领主、商人居住的房子。一般3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4平方米便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橼,楼层铺木板。2层和3层向阳,采光面广,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这种碉房,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约为30多厘米至70厘米,可当碉堡打仗、防御用。窗户多朝廷院开放,院外用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之利。这种房屋,2层和3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丽。

寺庙,僧尼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达孜的有些寺庙建筑规模庞大,布置装饰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币耀眼,与日争辉;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帐篷,牧区夏天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体,一方以布帘为门。白天将帐篷布帘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就寝。进门中央,支石安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区农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观,一般均建有两层以上的平顶房,底层为库室或圈牲口,二层住人,三层为堆放杂物,打晒粮食。还有的修建有碉房。牧区也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农居的室内陈设也焕然一新,不但设有客厅、寝室、厨房、卫生间,而且还安放有各种藏式家具、沙发、茶几和电视机、收音机、VCD,有的在室内外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四、行

和平解放以前达孜群众出行除靠步行外,还有骑马、牦牛的习惯,驮运物资除人背外,还有牦牛驴等驮运。

远行时,先查阅藏文历书,挑选远行的吉日,如没有藏文历书或不识字的人就到附近的寺庙去请僧尼来选择远行吉日。

远行前,家人或亲朋好友给行人献哈达。人出发以后,家里不能扫地、不能扫院子,必须到第二天才能扫地扫院子。过山口时都要在石头堆上献哈达,并放上一块石头。如有条件还可以焚香、抛洒糌粑和龙达(一种印有虎、狮、大鹏鸟、龙等图案的正方形小纸片),一边抛洒一边喊“拉杰罗”(意为愿神取得胜利)。

地方政府官员出行时,地方政府发有路条,路条上写明出行路线、可使用多少马、多少驮畜、多少人夫等。并让农牧民支乌拉差,人背、畜驮地方政府官员们随行的物品。

普通群众出行一般靠双腿走路。农牧区群众为驮运食品、毛、皮等物资到城镇交换或出售,往往赶上数十头或上百头以上的驮畜运行,赶驮畜的人一般骑马。(驮畜一般为牦牛或驴子。牦牛,可登高海拔,能抵抗零下20多度的严寒,可负重50公斤左右的物品,耐力强,识路途,可连续走数十日累不倒。驴子,好养,生存能力强,能驮30~40公斤的物品。)

横渡江河时,一些地方在水面架有桥,没有桥的地方则用牛皮船渡河。牛皮船呈长方形,一般可载3~5人顺河水斜向渡过河。

和平解放后,随着青藏、川藏公路的通车和城乡公路建设,达孜交通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000年,达孜群众远行一般都乘坐客车,有的搭乘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出行往返十分便利。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白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