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孜区持续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

达孜区人民网站:dzq.lasa.gov.cn    2024年07月12日    访问量:    来源:达孜区委组织部    作者:李昊东

达孜区聚焦基层治理,坚持多元主体同频共振,搭建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平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凝聚治理合力,形成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共建共商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推动民生事项就近办理。设立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6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23个,将医保、社保、民政部门的15项高频民生事项下放至基层办理。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综合窗口、配备专职人员,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咨询、指导、帮办、代办等服务。推动矛盾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区直各单位常态化开展“四下基层”工作,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干部力量下沉,推行领导干部包案化解制度,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今年以来,县处级干部下访接待7次、接访群众19人次、化解信访案件2件,推动解决劳务纠纷、民事纠纷等问题2件。推动科技运用赋能治理。全面建成“哒好”平台,接通群众“掌上办事”总入口,打造“孜家事件”民意速办专栏,将基层无法处理的群众诉求细化为167项,根据诉求类型智能分派至13家部门并要求责任单位限时办结,增设网格员结案核查环节,形成诉求处理闭环机制,同时开通群众反馈渠道,倒逼办事单位落实群众需求。

动员多方力量,凝聚治理合力。优化多方参与机制。深化“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组织27家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召开“联席会”2次,围绕辖区经济发展、民生需求、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共商共议,推动“大党委”“大工委”成员单位将好建议、好资源、好项目带进村居,累计建立专题培训、助贫扶困等资源清单16项35条,解决法律咨询、大学生就业、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120余条。吸收多方力量融入。广泛吸纳退役军人、退休干部、沿街商贩、流动人员等力量,组建社区“志愿团”“顾问团”“观察团”“宣教团”4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试点运行乡村“1+4”五色志愿模式,参与环境整治、纠纷调解、信访隐患排查、政策法规宣讲13次。统筹多方服务资源。落实好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引导企业党支部依托主题党日等活动,推动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将健康咨询、劳动维权等专业服务送入村居、送至家门,今年以来,提供“家门口”专业服务60余次。

强化基层自治,激发自治活力。规范基层民主自治强保障。制定《达孜区村“两委”班子议事决策执行程序》,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组织村委会、村监委会成员开展四议两公开执行程序规范化培训2次,现场指导20余次,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扩充网格民意采集筑基础。在辖区综合网格内设立59个网格议事民意采集点,由网格长牵头组织网格员及所属网格党员中心户定期召开会议,根据政策咨询类、工作建议类、民生事项代办类、信访举报类分类梳理民意诉求并报送至村居作为议题选项。搭建村居议事平台畅民意。各村居根据自身实际,设立“邻里之家”议事厅、“党群议事角”,依托“田坝会”“院坝会”“茶话会”等载体,形成村居党组织牵头,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居民群众、物业等群体参与的议事主体架构与“议题征集、议题筛选、议题确定、协商解决、跟踪反馈”的议事流程,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协商解决建设发展、矛盾纠纷、便民服务等事项34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6.3%。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