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全区总面积1360平方公里,辖五乡一镇,23个行政村(社区),131个村民小组,9351户,总人口4.769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667万人,人口出生率9.82%,自然增长率6.74%。地域面积1360平方公里,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青稞、冬小麦、油菜、土豆等作物,畜牧业主要养殖牦牛、黄牛、羊、猪、藏鸡等。粮食播种面积4014.28公顷,产量25243.07吨;青稞播种面积1831.77公顷,产量10836.39吨;蔬菜播种面积1687公顷,产量79574.92吨;畜牧存栏达到72311头,肉类产量达到4566.54吨,奶类产量达到20082.28吨。森林覆盖率30.38%,林业绿化率41.3%,林地面积61532公顷。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有黑颈鹤、棕熊等,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铅锌铜等。县域境内共有寺庙、拉康14座,其中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首的甘丹寺,其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在区内外享有盛誉,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7世纪、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扎叶巴寺,其建筑风格独特,被誉为“隐修圣地”。
【地理位置】 达孜藏语意为“虎峰”,位于拉萨河两岸河谷平原地区,地处北纬29.40゜—29.667゜,东经91.21゜—91.35゜,西与拉萨市城关区毗邻、北与林周县相连、东靠墨竹工卡县,南接山南市的扎囊县,平均海拔4100米,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是典型的“U”型地貌,拉萨河达孜段流域85.77平方公里,其他支流长141.65公里,流域面积1314.27平方公里水库2座(罗普水库、桑珠林水库),湿地2处(巴嘎雪湿地和唐嘎湿地),水资源丰富,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主要山川有恰拉山、郭嘎拉日山,主要物产有藏香、藏鸡蛋、牦牛肉、青稞酒、青稞醋、有机蔬果等,距拉萨市中心22公里,素有拉萨“东大门”之称。
【经济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93亿元,同比增长9.3%;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94亿元,同比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 10.95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完成10.04亿元,同比增长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完成邮政业务收入414万元,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43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4200余户,使用率99%;移动电话用户40000余户,使用率85%;互联网用户20000余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2亿元,同比增长2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9亿元,同比增长146%,执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52亿元,同比增长12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28元,同比增长13%。
【气候】达孜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区平均海拔4100米,河谷最低海拔3730米,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日照3065小时,平均降雨量450毫米。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444毫米,80%—90%集中在夏季,多夜雨。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山洪、泥石流、冰雹、霜灾、虫灾等。
【地貌】达孜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和南部分别是东西横贯的恰拉山、郭嘎拉日山,中间为拉萨河谷地,是典型的“U”型地貌,全区平均海拔4100米,河谷最低海拔3730米。
【旅游资源】达孜旅游覆盖生态、人文、产业三方面,旅游资源特点以历史文化型(藏民族传奇人物阿古顿巴出生地)、宗教文化型(千年古寺甘丹寺、秘境扎叶巴寺、桑阿寺)、休闲度假型(阿古顿吧露营营地、岗诺林卡)、徒步旅游型(甘丹寺—桑叶寺徒步旅游、主西沟—桑叶寺徒步旅游、白纳村—桑叶寺徒步旅游)、生态观光型(金色池塘—巴嘎雪湿地、阿古顿巴出生地—白纳沟、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叶巴沟)为主。“云上达孜”“藏鹤仙子”,优敏芭藏香、白纳锻铜及罗占、优格仓等优秀文化产业品牌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接待游客37.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