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

达孜县境内,各时期的地层,除第三系外都有出露,主要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石炭系距今约3.3亿年,是最古老的地层,有灰色变质岩、安山岩、凝灰岩、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灰黑色板岩、石英岩等,主要分布于唐嘎乡洛普村以北。

二叠系、三叠系地层,距今2.7~1.8亿年,主要是富含碳酸盐的岩石,深灰色块状灰岩、灰黑色板岩、杂色页岩、石英岩、安山岩、凝灰岩等,分布在雪乡与唐嘎乡洛普村。

侏罗系地层,距今1.35~1.8亿年、以石英砂岩、千枚页岩、炭质页岩、板岩为主,分布较广,各乡都有出露。喜山期及燕山期分布在桑珠林村、德庆镇和巴嘎雪村的沿河不一,叶巴乡西北部也有出露。

白垩系地层,距今1.35~0.7亿年,有紫色页岩、安山岩、凝灰岩、罗纹岩等,分布在雪乡、雪乡及唐嘎乡西北地区。

二、矿藏

县境内矿藏主要有金、铁矿和花矿石。金、铁矿等矿产主要分布在唐嘎、邦堆乡和雪乡等区域;花岗石主要分布在塔杰乡、德庆镇、桑珠林村等区域。 

第二节  地貌

达孜县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和南部分别为东西横亘的恰拉山和郭嘎拉日居山地貌所控制,中间为拉萨河谷地,成为典型的“U”形地貌。境内最高峰位于南部与扎囊县交界处,海拔5548米,最低处是县城拉萨河的出境处,海拔3670米,最大相对高差1878米。

一、地貌类型

(一)北部深切高山窄谷地貌区

县境内沟谷呈南北走向,与北部横亘的恰拉山系相垂直,谷地由北向南逐渐展宽,地势渐低,沟谷宽约50~1000米,谷底与山顶相对高差1000~1500米,谷底气候较为干燥冷凉,土壤以灌丛草原土为主,多含碳酸盐,无霜期较短,一般在100天左右,农事活动比河谷平原区晚10~20天,霜、雹、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冬小麦难以正常成熟。

(二)南部深切高山窄谷地貌区

县境内沟谷走向与北部沟谷走向相对,由南而北,谷地由南而北逐渐展宽,地势渐低,沟谷宽50~1000米,相对高差1000~1800米,谷底气候冷凉而较湿,无霜期在100天以下,农作物生长缓慢,而草场长势普遍较好。  

(三)中部河谷平原地貌区

县境内拉萨河谷宽约3~6公里,长45公里,发育有二级阶地,一级接地高出河面5~10米,二级阶地高出河面15~30米,河道分叉弯曲。谷地内地势东高西低,谷地内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为120~135天,土壤有潮土,草甸土、灌丛草原土等,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尤其冬小麦产量较高,平均亩产可达250~300公斤,是全县的主要农区。

二、主要山脉

达孜县北部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山体呈东西向延伸,海拔较高,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有近10坐,如白马吉日山、扎龙马山等,南部为郭嘎拉山日唐山脉。山体延伸呈东西向,海拔在5000米以上高山约20座,如岗嘎日山、郭嘎拉山等。县境内有高山湖泊5个。

  第二章  气候水文 

第一节  气候 

达孜县属温凉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温差大、多风、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7.5℃,日最高气温26.6℃,日最低气温-15.8℃,一般8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无霜期年平均135天,年日均气温5℃以上,持续时间约163天,0℃以上持续时间330天,年平均日照3065小时,其中4~8月份平均1151.3小时,年平均降水444.8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年度降水量比较均匀,雨季分明,多夜雨。

一、气温

达孜县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域,常年气温低,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四季不分明,活动积温小,年平均气温大至为6.7℃,最冷月均温-3.4℃,最热月均温为15℃左右。据观测,达孜县1994年的年平均气温为7.7℃,最高月平均气温16.3℃(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1.5℃(12月),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27.4℃和-11.8℃,平均气温日较差14.9℃,年较差17.8℃。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994年7月,春季3~5月的月平均气温为4.1℃~4.3/月,秋季10~11月降温达7.1℃~7.2℃/月。1995年气候反常,当年早春2~3月升温6.2℃~6.5℃/月,3~4月仅为1.8℃~2.0℃/月,4~5月增至7.6℃~7.8℃/月,致使当年最高月平均气温提前出现在6月(达孜16.5℃).

二、湿度

达孜的年平均绝对湿度为5.6百帕。8月最大为10.0百帕,12月最小为2.3百帕,2~3月极端最小只有0.1~0.2百帕,空气极为干燥。相对湿度与绝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春季3~4月,气温迅速升高,几乎不降水,极端最小相对湿度趋近零。

三、热量

达孜县的热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沙从谷地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高山区热量条件较差。

四、日照

达孜县的年日光辐射量约7700MJ/㎡,光量非常丰富。光合有效辐射(PAR)占总辐射的43%,平均而言,每焦耳PAR的能量具4.44MOL的量子,光质好。

达孜县的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实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68%。其中春季666.6小时,占全年的22.3%;夏季822.7小时,占27.5%;秋季766.6小时,占25.6%,冬季739.8小时,占24.7%。

五、霜降与冰雹

达孜县无霜期在120天左右,一般每年早霜在10月份,晚霜持续到3~4月份;冰雹主要发生在5~9月份,降雹天数随海拔的升高而明显增多。

六、降水

达孜县年降水量在460~550毫米之间,且多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90%以上。干温季节分明,夜雨较多,夜雨率达85%左右,年蒸发量较大,为2020毫米。

七、风向风力

全年除冬春季有5~6级以上的大风外,沙谷地带每天均有2~3级小风。1~4月风速较大,平均达3.1米/秒,9~12月风速较小,平均约2.6米/秒。

八、地温

年平均地面温度10.6℃,最高18.9℃,最低-1.3℃,极端地面最高温度69.5℃,极端地面最低地面温度8.2℃。

从土壤温度来看,地表至5厘米,年平均温度由13.1℃降到11.4

℃;10厘米回升为11.5℃;到320厘米处,已进入地下水层,年平均温度为10.9℃,最低3月为8.0℃,最高9月为14.1℃,较差只有6.1℃。

九、气压

达孜县海拔约3700米,气压比海平面低1/3以上,全县年平均气压近650百帕。

第二节  水文

达孜县水域面积为58960.8亩,为总土地利用面积的2088%,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8个二级类型,其中河流水面22242.8亩,湖泊水面239亩,水库水面3290.3亩,沟渠11379.3亩,水工建筑物142.8亩。

一、地面水

河流:拉萨河流经达孜县全境4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80亿立方米。拉萨河自东而西从境内缓缓穿过,将全县切为南北两片。沿途汇入的河流中,北岸主要有穷达普、洛普、角给曲,南岸主要有前普、拉木普、主西普、矮玛雄德金普、新藏普、普雄等。北岸的角给曲和南岸矮玛雄德金普汇流时间最长。

库泉:县境内有5个高山湖泊,位于德庆镇境内,海拔高度在5300米左右,如果吉王玛错湖、青错湖等。水库面积为3290.3亩,在拉萨市范围内仅次于林周县,居第二位,主要分布在邦堆乡和唐嘎乡。

坑塘:多分布在农区耕地四周和中间地带,一般是塘高田低,便于灌溉。有自然形成的洼地坑塘,也有人工利用低洼地形修建的,蓄水用于农田灌溉,是农区主要的水利设施之一。县境内各乡均有分布,尤其是桑珠林、拉木及德庆分布较多。

苇地:截止2000年底,全县有苇地606亩,面积虽少,但在拉萨市范围内仍是集中分布区之一,其面积占全市总苇地面积的56.09%,居第一位。水工建筑物在达孜县主要为水电站建筑,集中分布于邦堆乡。

二、地下水

县境内地下水埋深度一般为1.0~3.8米,全县地下水极为丰富。

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县境内地表水利用极为单一,主要是用拉萨河水、山沟小溪水进行灌溉和发电,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5%。

四、地表水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0年底,全县地表的小溪水基本上得到有效利用,拉萨河水利用率极低。地下水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章  土壤与植被 

第一节  土壤 

达孜县土壤类型复杂,共有10个土类,24个亚类,9个土属,31个土种。各种土壤类型无论在发生部位、剖面形态、理化性质或在生产性能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并构成了土壤个体的基本性状。

一、高山寒漠土

主要分布在海拔5300~5400米以上至永久雪线的分水岭脊、古冰斗、冰碛堤、冰碛台地以及平缓的山顶,面积达48000余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2.44%,它是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成土年龄最短的一类土壤。所处气候严寒,年均气温在-4.0℃~12℃之间。最热月均气温为0℃左右,最冷月均气温为-13℃~-22℃,年降雨量400毫米~700毫米,夜温差大,由于高寒的生态条件,植被覆盖度极低,常常不足1%~2%,以冷生壳状地衣为主,着生于岩石表面或砾石的背风零星分布。一般高等植物难以生存繁衍,仅有极少耐寒、耐瘠的植物生存,如垫状点地梅、金露梅、苔状蚕缀、山地黄芪,红景天蒿和雪莲花等。

成土母质主要有花岗岩、片麻岩、板岩、灰岩、石英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冰碛物、残积物和坡积物等。地表多是岩屑和冰碛石,土被多不连片。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化作用也微弱,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约为0.1左右。

土类以寒冻风化作用为主,且风蚀严重,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故地表多角状砾石,土壤几乎全由粗颗粒组成,细土物质少仅局部低地,岩隙或石缝中有粉砂和细粒物质。由于物理渗漏作用细土物质有向下移动的特征。

二、高山草甸土土类

主要分布在海拔4600~5400米之间,上承高山寒漠土,下接亚高山草甸土,面积约627625.8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1.76%。它是高山带嵩草草甸植被子发育的土壤,所处地形主要是花岗岩、片麻岩、砂岩、板岩、石灰岩和千枚岩的残积(坡积)物、冰积物、冰水沉积物所形成。气候属高原亚热带半湿润形,年平均气温-1℃~5℃,土壤昼融夜冻交替频繁,最热的月平均气温0℃~6℃,最冷的月平均气温-10℃~-22℃,年降雨量300~600毫米,土壤冻结期长达半年以上,季节性冻层厚度1.5米左右。植被以高山嵩草和矮小嵩草为主,有苔草、蓼、龙胆、报春花等组成,覆盖率达60%~90%,在多砾质或高海拔的地段,苔状蚤缀。垫状点地梅、红景天等占有一定比重,覆盖度降到30%~60%,在高山草原地区过渡阳坡,气候变干,湿度减少,则出现草原化现象,有羊茅、紫花针茅、蒿草等,覆盖度50%左右,在阴坡或低洼地段,湿度略偏高的地段,有金露梅、银露梅等灌丛,土壤向灌丛草甸方向发育。

在有雪水汇积处出现大嵩草,常形成草墩,土壤向湿草甸方向发展,高山草甸土有腐殖积累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

由于所处地区气温低,土壤受到周期性的冻融交替。在夏季降水量大,气温升高,植物生长茂密,有较多的植物残体进入土壤,而冬季寒冷漫长,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微生物活动弱,植物残体得不到充分的分解,多半以原形或半分解的形态积累于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均大于分解量,形成活根与死根相互交织,盘结成连片草皮,呈浅灰棕色,状如毡垫。

成土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是在较长时期的低温冻结条件下,由大气降水和融冻水浸润所引起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在表层有机质逐渐积累和吸水性很强的草皮层形成后,土壤处于较长时期的季节性干旱和夏秋短期湿润交替的状态,成土物质的低温氧化与短暂还原使土壤中的铁、锰、磷等化合物发生移动或局部淀积,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发生层段和新生体。

三、亚高山草甸土类形成和分布

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高山草甸土之下,灌丛草原土之上,海拔3850~4600米,面积较大,共计818000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41.40%。所处地形部位,主要是起伏平缓山顶或坡麓地带,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片麻岩、砂板岩、石灰岩和千枚岩形成的坡积、残积物。气候比高山草甸土暖湿,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型,年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6℃~13℃,最冷月平均气温-5℃~-16℃,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土壤结冻期仅3~4个月,季节性冻层厚度低于1米,土壤冻融不显著,草本植物品种较多,有30~50种,植物生产一般较好,植被结构层次分化明显,植物有多种嵩草、早熟禾、萎陵菜、马先蒿、杜鹃、高山、锦鸡儿等,但由于地势较低,局部有放牧因素引起的草场退化现象。

高山草甸土土类表层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比较丰富,其剖面发育比高山草甸土类深刻。

四、灌丛草原土土类

灌丛草原土是半干旱温暖河谷地带性土壤,也是达孜县高山土系列的基带土壤,面积287000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4.54%,分布于拉萨河及其支谷两侧山坡下部,阴坡分布上限多居折线,阳坡可达山坡中部。上接亚高山草原土或亚高山草原草甸土,下接河谷高台地上发育的脱潮土,海拔3675~3900米之间。它是灌丛草原植被下发育的一类土壤,植被以旱生的针茅、白草、蒿草、砂生槐等为主。覆盖度一般为20%~30%,生长茂密处可达40~50%,灌木高30~80厘米,草本高10~70厘米,根系主要分布于表层20~30厘米。

全县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4.7℃~8.3℃,年降水量288~443毫米,98%的降水集中在5~9月,而降水大数在夜晚,夜雨占全年降水的82%。这些特点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增加了降水在成土作用的效能,所以降水量不算很高,却有一定强度的淋溶作用,尤其在山坡下部坡折线附近,淋溶作用最为明显,碳酸钙多在表土下40~50厘米处淀积,其厚度约20~40厘米,碳酸钙含量从2%~3%到30%~40%不等,大多数情况下仍有石灰反应,但在花岗岩酸性母质和较高的山坡上,或降水偏多的河谷阶地上,因淋溶作用增强在1米土层内多无石灰反应,而在更深的土层中1.5~3米处才有石灰的淀积。

成土母质以砂板岩、片麻岩、花岗岩、千枚岩等风化物形成的坡、残积物、洪积或古湖积物为主。

五、草甸土土类

草甸土是在地势低平的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半水成土壤类型之一,是非地带性土壤,面积约43391.2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2.20%。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沟谷平缓台地、有阶地和河漫滩上的低洼地段,母质为砂板岩、花岗岩、千枚等风化的坡一残积物和第四纪冲积物。与沼泽土成复区分布海拔3700~3950米,草甸植被,多由各钟嵩草,苔草为主,与早熟禾,萎陵菜,西藏黄芪、龙胆、蒲公英和马先蒿等组成,生长十分茂密,覆盖密度在80%~90%以上。

草甸土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腐殖质的积累,即草毡层和腐殖质层的形成。其二是在地下水的影响下氧化与还原作用交替进行,在土体内出现了潜育与潜育层,通常以铁,锰的锈斑和青灰色调作为两者的标志。

六、沼泽土土类

主要分布在桑珠林乡、塔杰乡的低洼地带,面积约471.4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02%。

沼泽土是低洼地段土壤水分长期处在饱和或过饱和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土壤类型,凡排水不畅的低河漫滩洪积扇缘,低洼地等,易于汇集、贮蓄地表径流,或者有地下泉水出露,甚至溢出地表,而形成的沼泽土。

由于长期渍水,全剖面有典型的潜育特征,呈深兰色或兰灰色。沼泽土外表大多形成若干高矮不一的塔状草墩,错落汇集在一起。土体下部则因长期滞水,发生着潜育作用,致铁锰等氧化物处于还原状态。从而在土体内形成了具有淡青或兰灰色的潜育层。同时,因受地下水位季节性升降的影响,部分还原态的铁锰被氧化,故而在潜育层内出现高价铁锰沉淀形成的锈色的斑纹。

七、潮土土类

潮土是全县耕地土壤中面积较大的一个土类,全县共有546642亩,占全县耕地的35.96%,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84%,主要集中分布于邦堆、塔杰、拉木、穷达和克日等地的高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潮土是一种半水成的非地带性土壤,是在河滩草甸土的基础上,经过人为耕种熟化而形成的旱地土壤。白天表土因蒸发失水,显得干燥,夜间,由于地表温度下降,蒸发削弱,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补充了地表失去的水分,故称潮土。通过耕种熟化,原来河滩草甸土的草毡层和腐殖质层相继消逝,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也有明显下降,同时受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影响,心土层以下的铁锰物质,不断处于氧化与还原交替状态,并与有机质结合成络合态的锈纹锈斑,淀积于结构面上,组成了标志潮土的诊断层。受近代河流沉积的影响,潮土质地偏粘,砾石会含量亦少,富含各类养分。

八、新积土土类

主要分布在拉木、邦堆、唐嗄、克日、穷达等的洪积扇及河漫滩前沿。面积约90497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4.58%。

新积土是新近的重力和流水搬运上形成的土壤类型,地表很少有植物生长,有时还受到洪水淹没。土体无发生层次分化,沉积层理明显,也无明显的腐殖质层。按沉积物有无石灰性或人为的耕作影响,可划分成三个亚类。

九、石质土土类

主要分布在县境海拔4500~5300米之间的石质山地,坚硬基岩出露地段,属初育性土壤,与高山或亚高山土壤呈复区分布。面积12237.75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28%。

本类土壤植物生长稀少,局部地块可见薄层土壤,土体构型为A~R型,全土层厚度多小于10厘米,在A层以下为基岩,剖面分化微弱,无物质的淋溶淀积。

十、粗骨骨土类

主要分布在坡折线以上的陡坡山地,面积18607.5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94%。所处地形多为大于30度以上的坡地,母质为泥质板岩,千枚岩、安山岩、玄武岩等岩石风化的坡一残积物,土体发育十分微弱,并存在强烈的风蚀和水蚀。因山体坡度极大,山地物质下移活跃,所形成的细土物质,往往被大风和流水蚀去,残留下粗骨性物质,表现出发育的幼年性,土体构型为A~C型,植被覆盖度仅1%~2%,在A层以下为不同厚度的半风化碎屑层。

第二节  植被

一、植被类型

(一)高山稀疏垫状植被

高山稀疏垫状植被也称高山寒漠植被,分布于雪线以下,海拔5200~5400米以上的高山寒带,其植被稀疏,组成单一,只有数种凤毛菊、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等,植被盖度很低,在50%以下,地表多裸露岩石所覆盖,这种土地无任何农业利用价值。

(二)高寒草甸植被

高寒草甸植被主要由莎草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豆科、毛莨科、唇形科等组成。主要植被型由丛生嵩草草甸和丛生禾草草甸组成,植被群落构成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这类植被,覆盖度较大,可达80%左右,达孜县分布较广,一般在海拔4200~5200米的广大山地均有分布,它上接寒漠植被,下连灌丛草原植被(温性干草原),在高寒草甸植被类型下形成的土壤为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土,阴坡最为典型。是牧业利用的主要植被类型。

(三)高寒灌丛草甸植被

高寒灌丛草甸在分布上与高寒草甸植被相同,所不同是在植物组成上,这类植被、灌丛的数量较多,灌丛的覆盖度达30%以上,灌丛的种类主要有高山柳、杜鹃、金露梅、香柏、拉萨小檗等。在这类植被下形成的土壤为高山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目前为林、牧利用土地,林业利用以水源涵养为主。

(四)山地灌丛草原植被

主要分布于拉萨河谷两岸的洪积扇地,以及阳坡的山体下部。这类植被的生境,干旱较为突出,植被组成以耐旱的根茎和草、丛生禾草、蒿草半灌木、灌木等为主。植被盖度较小,一般在30%~50%之间,植株较高大稀疏,其主要建群种有禾本科的白草,固沙草、须芒草、紫花针茅、长芒草;莎草科的干生苔草;菊科的藏白蒿、米蒿;灌木有豆科的砂生槐等。这类植被所处地势较低,具有农、林、牧综合利用价值。

(五)沼泽草甸及低湿草甸

这部分植被分布于地势低洼或积水地带,是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植被种类有藏蒿草、苔草、委陵菜、蒲公英、毛莨、龙胆、杉叶藻、芦苇等,覆盖度较高,一般可达90%以上,草质好、产量高、耐放牧、近水源,是当地优良的牧草地。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996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3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000亩;园地面积312.2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的2.91%(有林地8860.1亩,未成林造林地8895.9亩);牧草地面积18200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1.45%(天然草场1650000亩,人工草场17000亩);交通用地面积2693.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3%(公路1485亩,农村道路1208.8亩);水域面积47181.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8%(河流水面22000亩,湖泊水面239亩,水库水面3290.3亩,坑塘水面2043.9亩,苇地608亩,滩涂19000亩);居民点及矿用地面积120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58%(城镇3750亩 ,独立工矿用地5885亩 ,农村居民点7195.9亩,特殊用地391.3亩)。

                                                                                                第二节  植物资源 

一、林木

截止2000年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53000亩,其中乔木林地面积41000余亩,疏林地、成林造林地、苗圃、果园等3000余亩。

二、中药材

达孜县有着丰富的中药材,主要有虫草、鹿茸、麝香、贝母、人参果、雪莲花等。

人参果:又名蕨麻,藏语名“戳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厘米,叶绿色,开黄花,肉色白,味甘甜,能健胃,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可入药,也可做食品。

雪莲花:生长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雪山线附近,耐低温抗风寒,花像莲蓬座子,顶形似莲花 ,故得名雪连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除寒化痰、壮阳补血、温暖子宫等作用。雪莲花采摘不易,数量有限。

贝母:生长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灌森丛和高山草地上,每年8、9月份采摘。贝母性微寒,清热 润肺,止咳化痰,可同其它食物配合进补身体,属名贵中药。

麝香:是雄性麝鹿的香腺分泌物,麝鹿又名香獐子,分布于藏区海拔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和天然草种繁多的地区,麝香性温和,有强心 、醒脑、通窍、开经络之功效,主治热病、中毒、精神不振、不省人事及各种急症,也是制造香精的原料。县境内主产于县驻地东北的普下、留琼、昌果。

三、花草

1、花类:全县花类主要包括包括木本花和草木花两种。木本花有牡丹、玫瑰、绣球等,草木花有凤仙、鸡冠、菊花、牵牛等。

2、草类主人有白草、固沙草、须芒草、长芒草、沙草、苔草等。

四、农作物

受气候条件和科学技术的制约,在旧社会县境内能够种植的农作物极少,随着科技支农的推广和普及,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逐步增多。

1、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春小麦、冬小麦),玉米、荞麦、豆类作物有:蚕豆、豌豆,油料作物主要为油菜子。

2、蔬菜有:藏萝卜、土豆、西红柿、胡萝卜、小白菜、青菜、莲花白、菠菜、蘑菇、洋葱、茄子、芹菜、青椒、油菜、马铃薯、圆白菜、圆根(蔓菁)。

3、瓜果类:全县瓜类主要有黄瓜、冬瓜、丝瓜、南瓜,果类主要有核桃、苹果、花红、桃子等。

第三节  动物资源

一、家畜

全县家畜主要包括:牛、马、驴、骡、兔、狗、藏獒、猫、山羊、牦牛、犏牛、猪、绵羊、黄牛等。

二、野生动物

(一)水生动物

达孜县水生动物比较单一,截止2000年,水生动物只有鱼。

(二)陆地动物

县境内陆地动物主要包括:高原兔(野兔)、豹子、猞猁(藏猞猁)、水獭、雪鸡、马鸡、野鸡、藏狐(沙狐、草地狐)、赤狐(狐狸、红狐、南狐)、野牦牛、野驴、盘羊(大头羊、大角羊)、岩羊(石羊、崖羊、蓝羊)、獐子、灰鹤、黑颈鹤、白唇鹿(白鼻鹿、扁角鹿)等。

高原兔(野兔):藏语名译音“日贡”。体长30~35厘米,体重1.5~2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5000米,常活动于森林、灌丛、草甸及农田和草原地带。属于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猞猁(藏猞猁):藏语名译音“义”。栖息地海拔为3500~5000米,多在高山森林、灌丛草原、高山草原、山地裸岩等地带活动。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马麝(獐子、黄獐子):藏语名译音“拉瓦”。体长约90厘米,体重10~14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500~5200米,常活动于林线以上的灌丛和半干旱灌丛地区的多裸岩地带。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藏狐(沙狐、草地狐):藏语名译音“博吉瓦玛”。体长55~60厘米,体重3.5~6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5000米,常活动于森林、灌丛及草甸地带。属于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赤狐(狐狸、红狐、南狐):藏语名译音“瓦玛”。体长55~75厘米,体重5.5~8.5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5200米,常活动于森林、灌丛及草甸地带。属于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藏野驴:藏名“将”。四肢细长,蹄正而坚实,尾上部毛短而光滑,下半段为黑色长毛,被毛棕黄色,四肢内侧腹下为白色,有明显的背线。喜食“加索”、“宰央”(即旱熟禾等禾草)。群居性强,多者可达120匹。驹随母驴,约三岁后方离开。野驴善于奔跑,每小时可跑40多公里。在人烟稀少的羌塘高原,当它们看到在黑阿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时,就会成群结队地同汽车赛跑,奔跑时,有秩序地列纵队,队形整齐。藏野驴是西藏高原的稀有动物,属于保护对象,禁止猎捕。

盘羊(大头羊、大角羊):藏语名译音“年”。体长达1.8米,体重约150公斤,栖息地为海拔3500~6000米的高山上,常活动于地形开阔及山势起伏的高低带。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岩羊(石羊、崖羊、蓝羊):藏语名译音“耐亚”。 体长达100~140厘米,体重40~80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700~6000米,常活动于裸岩地带和山谷草地。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唇鹿(白鼻鹿、扁角鹿):藏语名译音“夏瓦曲呷”体长约2米,体重约250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500~5200米。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三)两栖

达孜县境内两栖动物主要有青蛙等。

(四)虫类

达孜县境内虫类主要有蜂、蚊、蝙蝠、蛇、蝇、蛾、蜻蜓、蟋蟀、蜘蛛、蜈蚣、蝎子、蝗虫、蚜虫、跳蚤等。

三、禽类

达孜县境内禽类主要有斑头雁(灰鸭)、布谷、喜鹊、麻雀、八哥、乌鸦、鹌鹑、燕、啄木鸟、鹰、黑颈鹤(藏鹤、仙鹤)、灰鹤(番薯鹤)、血雉(血鸡)、雕鸮(猫头鹰)、赤麻鸭(黄鸭)、白尾鹞。

斑头雁(灰鸭):藏语名译音“昂巴果查”。体长约75厘米,体重2~3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4500米,常活动在农田、河岸地带。羽毛呈灰色,头顶有三条色的斑纹,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鸟类之一。斑头雁的肉、蛋可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羽毛可制成羽毛用品,是一种极有经济价值的鸟类。属于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灰鹤(番薯鹤):藏语名译音“塔多宗宗”、“充充加俄”。体长约110厘米,体重3.5~4.5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4000米,多活动于河谷地带河边与农田,在西藏为越冬候鸟,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赤麻鸭(黄鸭):藏语名译音“昂斯”。 体长约66厘米,体重约1.5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5000米的湖泊、江河等水域中。属于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颈鹤(藏鹤、仙鹤):藏语名译音“宗宗”、“充充颈纳”。腿和颈很长,除颈部黑色,头顶紫红色外,身体大多呈灰白色。多生活于高原沼泽地带及平坦的河湖岸边,单个或3~5只成群。黑颈鹤体形高大,一般体重在2.5公斤以上,大者可重达6公斤~8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5200米。体态优美,性情温雅,举止庄重,是一种名贵的观赏鸟,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血雉(血鸡):藏语名译音“则母”、“日恰要朵”。 体长40~48厘米,体重0.4~0.6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4200米,多活动于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及杜鹃灌丛间,并随季节变化而垂直迁移。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雕鸮(猫头鹰):藏语名译音“欧巴恰拉”。体长52~70厘米,体重2~2.5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4800米,多活动在山地、河谷及稀疏林带,白天野外遇见率较低。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尾鹞:藏语名译音“差久嘎”。 体长46~54厘米,体重0.3~0.5公斤,栖息地海拔为3400~5200米,多活动在高原草原、草甸草原地带,野外遇见率较高。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第四节  矿产资源

截止2000年底,全县发现的矿产包括铜、铝、泥炭、灰岩、花岗石、沙金、铁矿、铁矿水等近10种矿产。其中,灰岩分布在穷达、唐嘎、克日、邦堆和雪等北部区域。花岗石分布在拉木、塔杰、德庆、桑珠林等地。 

第五节  自然灾害

达孜县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山洪泥石流、冰雹、霜灾、虫灾等,旱涝尤为频繁无旱则涝;雹灾年年发生,主要集中在7~8月份,少则1~2次,多则10次以上,尤其在旱灾之年,霜雹和虫灾发生最为严重。霜灾分早霜和晚霜,早霜一般出现在8月上旬,晚霜出现在5月上旬。

一、干旱:干旱是达孜县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之一,有“十年九春旱”的现象,拉萨河谷是南北河谷,在灌溉不及的情况下,冬作物死苗严重,春播作物不能按时播种和出苗。

二、霜冻:达孜县无霜期为120天,由于气温低,日夜温差大,霜冻是极为普通的气候灾害。随着海拔的增高和纬度偏北,霜期延长,霜冻加重。

三、冰雹:冰雹是主要发生在5~9月份,这时正是作物生长季节,因此,对作物危害较大。

1959年,在德庆、唐嘎、新藏、克日、桑珠林发生了雹灾,其中最严重的是新藏,受灾粮食达380克(1克相当于现在的15斤),桑珠林受灾粮食达700克。

1964年8月20~21日,持续两天在雪普乡大幅度降温,使出苗不久的青稞和刚结豆角豌豆受到一定损失。

1966年达孜县因20天无降雨、气温高、蒸发大,各区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现象,德庆公社、桑珠林区的曲龙、叶巴公社的达村,巴嘎雪公社的松岗、唐嘎公社的卡勒等地都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1972年8月19日20时许,章多公社下了约有半个小时的冰雹,雹粒颗粒大如蚕豆,受灾特别严重。

1981年6月30日16时许,邦堆区邦堆、林卡、叶巴公社的十二生产队和德庆区巴嘎雪公社的三个生产队,突降冰雹,降雹时间持续近半个小时,受灾面积达5648亩,粮食损失达500000公斤以上。

1986年达孜县受灾面积达117236.6亩,其中旱灾面积68321.4亩、冰雹面积13361.2亩、病灾面积25000亩、虫灾面积8400亩、霜灾面积2153.7亩。

1987年,前旱后涝,先是长达130天的干旱,后于6月28日至7月11日,全县遭到有史以来最大的冰雹和山洪的猛烈袭击,受灾面积达41269.2亩,其中颗粒无收的有1106亩,占2.68%,损失在75%以上的13002亩,占31.5%,损失在50%以上的25587亩,占62%,损失较轻的1574.2亩,占3.81%。919头(只)牲畜死亡,其中黄牛25头,山羊216只,绵羊665只,猪13头。

1991年,达孜县遭受冰雹、暴雨、山洪袭击达16次,受灾面积达14937.7亩,损失粮食820000公斤以上,房屋坍塌,水渠,道路均遭到严重破坏,6月29日,拉木乡3村突遭暴雨袭击,乡敬老院的房屋全部进水,乡供销社的房顶,墙壁塌陷。

1996年6月中旬以来,达孜县境内普降大雨,暴雨伴有冰雹,导致拉萨河水猛涨,山洪爆发,9个乡14个村747户3884人受灾,房屋,农田、草场、水渠、道路、桥梁损失惨重。

1998年8月,达孜县境内普降大雨,暴雨伴有冰雹,导致拉萨河水位猛涨,山洪爆发,9个乡14条沟的地表水流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致使全县较大范围内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全县共有21处水渠被水冲毁,长4631米,冲毁防洪堤坝6194米,渡糟3处,被河水淹没的农田有1856亩,被沟水淹没的农田达360亩,被泥石流覆盖的农田达31亩,被洪水冲毁的农田达11亩,油菜淹没140亩,德庆乡修建的造林防护围墙被冲垮1150米。全县共有8座桥梁被冲毁,大部分乡村道路被完全冲毁,全县有41户105人的房屋出现险情,其中有3户群众的房屋已经倒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7.3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