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与称谓

达孜区人民网站:dzq.lasa.gov.cn    2018年07月16日    访问量:    来源:达孜区    作者:达孜区

一、生育

(一)生育出门

牧区群众认为,妇女生孩子是“污秽”,所以须离开帐篷,以免冲撞神灵和带来不幸。不管气候多么恶劣,都到牲蓄棚里生孩子。

和平解放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法律的保障,旧思想得以逐步消除,孕妇自愿到医院、卫生院生小孩,实行新法接生确保产妇和孩子的安全。

(二)旁色

“旁色”,藏语译音,清除污浊的意思。小孩出生后认为会带来“污浊和晦气”,通过“旁色”清楚污秽。其仪式一般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四天举行。这一天,亲朋好友带来青稞酒、酥油茶、哈达和婴儿衣帽等礼物前来向婴儿献哈达,向其父母敬酒、敬茶,说些吉祥的话以表示祝贺,这样小孩出生以后带来的“污浊和晦气”便被“消除”了。

二、人名

达孜藏族一般用4个字或2个字做一个名字,多无姓氏。如:扎西多吉、次仁旺堆、央金、卓玛等。约公元前126年,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来到雅隆平原,其后代穆赤赞普、丁赤赞普、索赤赞普、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塞赤赞普都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做自己名字中的一部分。如母亲的名字叫“朗·穆穆”,儿子的名字便叫“穆赤”。母亲的名字叫“索·汤汤”,儿子名字便叫做“索赤”。母亲名字叫“达拉嘎姆”,儿子名便叫“达赤”。当时没有姓氏之分,表示吐蕃社会仍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残迹。

进入阶级社会后,人分高低贵贱,有地位的人为使自己的家族世袭相传,就把家族的名作为自己的姓,这便出现了姓氏。如:娘·敏迪日孜故,其后代的名字叫娘·觉绕序乌。噶尔·东米赤加,其后代的名字叫噶尔·东德玉松。这种以家庭名为姓的称法,就像汉族中的“陈氏世家”、“李氏世家”一样。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后,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受封者便把领地命名冠在名字前面,以显示是有地位的家族。如:涅·赤桑羊顿、直·司如贡堆、吞米·桑布札。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如:宇妥·云丹贡布、多仁·丹增班觉,这些都是用自己庄园的名称加上自己的名字为名。因为庄园领地世袭,所以其子孙也冠上庄园的名称。如:多嘎·次仁旺杰的儿子叫多嘎·扎西贡布。

7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佛教色彩浓厚,人们的名字也喜欢请活佛取。如果是贵族、有地位的人物,更是郑重其事地把小孩抱到活佛那里去,活佛给小孩举行简单的取名仪式,接着念经,最后对孩子说一些赞颂和吉利的话,然后才取名字。

出家当僧人,不管年岁多大,一律要重新经寺院堪布梯度,取个法名。这些堪布、活佛,会用自己名字的一部分给僧人命名,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列”,给僧人起的名字便是“江白多吉”、“江白平措”或“江白格列”等。佛教的盛行影响到人们取名,许多人的名字都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如:丹巴(佛教、圣教)、江央(妙音)、多吉(金刚)、格列(善、吉祥)群佩(兴法、兴教)、丹增(主宰圣教、撑持佛教的人)、拉姆(仙女)、卓玛(救度母)。

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层僧职,其名子更要加上僧职或封号。例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个僧职,其名字是“伦珠涛凯”。又如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其名字是“确吉坚赞”,“班禅额尔德尼”是封号,是171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封给五世班禅罗桑益希的。

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要加上寺庙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列,全称叫做“东嘎·洛桑赤烈”。对于有僧职的人,人们日常简称或尊称时,不再是他自己的名字,而是寺庙称号,如“东噶活佛”、“热振活佛”等。

一般平民的名字无姓,是四个字;绝大部分为一个名,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两个字来简称。有用第一、三两个字的,如:“更堆群佩”简称“更群”。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做简称的,像“多吉次旦”,简称 “多吉”。“索朗旺堆”简称“旺堆”。用一三两字或前两字作简称的是经常见到的,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也有不少人的名字之用两个字,如“旦增”、“尼玛”、“次仁”、“达娃”等。

农牧民起名字,都有一定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名字的,如:达娃(月亮)、尼玛(太阳)、白玛(莲花)、梅朵(花)。也有用小孩出生日子做名字,如:朗嘎(三十日)、次吉(初一)。

还有用星期为孩子起名的,如:尼玛(星期日,也昨“日”、“太阳”)、达娃(星期一,也作“月亮”、“月份”)、米玛(星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也作“金星”)、边巴(星期六)。听到这样的名字,不用问便知道此人是星期几生的。

不少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父母嫌孩子太多,想结束生育,便给孩子起名“仓木决”,意思是终止。“穷达”的意思是最小的,表示再不要小孩。如果父母想生男孩,便给自己出生女孩起名“布赤”,意思是“带男孩”,“下次要生男孩”。或是为了保住所生男孩的性命,故意给取女性名字,如“普布仓决”、“次央”等。要是父母希望儿女长寿,便给孩子取名“次仁”、“次旦”,这多数是前面有孩子夭折的情况。如果父母年岁大了,认为以后不可能在生小孩。或是这个小孩来之不易,前面死得多,便给女儿取名“拉则”(像仙女一样漂亮),“罗布”(意思是宝贝)、“拉姆”(仙女)。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生下来的孩子死得多、活得少,为了使孩子容易成长,故意把孩子名字起的很贱、很随便,如“其加”(狗屎)、“郭日”(圆头)、“帕加”(猪屎)、“其朱”(小狗)等。

藏族起名由于有上述原因,所以相同名字很多,如“次仁”、“丹巴”、“巴桑”。在一个单位、一个村里,可以同时听到二三个相同名字,甚至是几个相同的名字。为了区别,人们在前面加一些说明。一是在名字前面加大、中、小,如大巴桑、小巴桑、中巴桑。二是对不同地方来的人,名字前面加上地名,如邦堆旺堆、德庆旺堆中的邦堆和德庆是地名。三是用人的生理特征放在后面加以区别。如格桑索却(拐子格桑)、扎西巴杂(麻子扎西)丹巴国钦(大头丹巴)兴索强巴(木匠强巴)等。五是用性别和老幼来区别,如同样一个“达娃”,男的叫“普达娃”,女的叫“普姆达娃”。又如大人和小孩都叫扎西、央金,那么区别老小可叫“波扎西”(扎西爷爷),“普扎西”(小孩扎西)。“莫央金”(央金奶奶),“普姆央金”(央金姑娘)。

和平解放后,随着人们文化、政治生活的变化,取名字时,也有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等。还有因藏汉联姻或受汉族姓名的影响,也有带汉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张旺堆、李次加。

藏族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如:达娃、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只用于女性的。如:旺姆、卓玛、央金、曲珍等。也有专用于男性的,如:贡布、顿珠、多吉、罗追等。

三、称谓

藏族对亲戚的称谓,较为简明。如祖父、外祖父统称为“波拉”,祖母、外祖母统称“莫拉”。父亲的兄弟,都称“阿库”;父亲的姐妹,都称“阿妮”。母亲的兄弟,都称“夏乡”,母亲的姐妹,都称“索母”。

人们相互称呼时,假如互相不熟悉,在被称呼人姓名后加“啦”字后缀。而不直呼其名,如“尼玛啦”、“次仁啦”等,以示尊重。一般称呼别人,都用敬语。如对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阿古”“觉啦”,对老头子称“波啦”,对青壮年妇女称“阿加啦”,对老太太称“莫啦”对未成年的男生称“普”,未成年的女生称“普莫”对别人的妻子称“恭达或带若”,对父母称“犹拥”,对长者称“只松”等。

对僧人的称呼也不同,活佛称“喇嘛”,对获得“格西”的僧人称“格西啦”,对寺院里的一般僧人称“古秀”,在寺院从事杂活而不学经的僧人称“香啦”,对尼姑称“曲啦”、“阿尼拉”等。

分享到:
责任编辑:达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