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

达孜区人民网站:dzq.lasa.gov.cn    2018年07月16日    访问量:    来源:达孜区    作者:达孜区

一、婚姻

婚姻和家庭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反映了社会上层建筑的特点。

(一)传统婚姻

1、习俗

达孜传统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一是贵贱不能联姻,注意门当户对,不能随便娶自己的意中的人。考虑对象,首先是地位、财富,次之才考虑品行和仪貌。贵族的子女可以互相通婚,富有的人与穷人是不能结婚的,农奴子女绝对不能和领主子女结婚。二是受迷信约束。说亲之前,先要献哈达讨对方生年属相,再到活佛或专事历算的人那里卜算,看双方相合还是相克,如有缘分,方能订婚;若是相克,即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也不同意。三是普通农奴的恋爱结婚,受自家领主的约束,主人不同意农奴便不能结婚。一般是同一领主的农奴结婚,主人尚可同意;而不同领主的农奴结婚,就关系到农奴的增减,得征求双方头人同意后,交一定费用,在征求父母同意,才能结婚。四是将人分为三等九级,屠夫、铁匠、乞丐等是最下等人,其婚姻也只能“门当户对”,其他阶层的人家不会与之联姻。

达孜藏族也禁止近亲结婚。结婚时,女方嫁到男方家的居多,也有招赘上门的习俗。

2、形式

达孜婚姻家庭形式除一夫一妻的家庭外,还有少部分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家庭。

一妻多夫的家庭,最普通的是兄弟共妻,多数是同胞兄弟共妻,这样的家庭一般有两三个兄弟共妻。对贫苦人民来说,一妻多夫的家庭是为了减轻乌拉差役,父母也希望这样的家庭能够兄弟和睦。要是一个妻子能调和几个兄弟和睦过日子,这个妇女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和尊敬。在贵族、富有的人家中,一妻多夫,为的是使财产不致分散。

一夫多妻主要在达官贵人中流行,这和其他地方地主、资本家三妻四妾的性质相似。另一种是,贵族官僚家中,前一个两个老婆不生男孩,为地位及财产继承,也得取三妻四妾。在贫苦人民中,也偶有一夫多妻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几个姐妹招赘一个丈夫进门,大家共有。

3、婚嫁程序

达孜的传统婚姻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一般为提婚、合婚、求婚、订婚和结婚。

提婚。男女双方家庭熟悉的,由男方父亲向女方家庭提婚,不熟悉的则请媒人说合。

合婚。双方家庭都觉得满意后,需到寺院请高僧或请算卦师算命、占卜,看其属相是否相合。

求婚。经提婚、合婚都没有问题后、男方便带上哈达和礼品到女方家正式提出求婚。

订婚。双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选择黄道吉日。

订婚这一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并要送给对方父母养育女儿的“奶钱”。双方进入正厅依次入座以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订婚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尽情的欢乐一天。离开时,女方家庭将哈达回送给对方。

结婚。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手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穿戴。

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同时,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品等。马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再把璁玉放在新娘头上。这块璁玉藏族习惯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男方的灵魂已托付与女方。女家送新娘时,一般带去一位陪人(伴娘)。当新娘要出门时,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新娘走远。

马队出门启程,领队是一个属相最吻合、穿着白袍、手中举着九宫八卦图的人,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新娘和伴娘,最后是随同前来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守候在路旁向马队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这是不吉利的,结婚后再请僧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传统的进门仪式是十分烦琐的,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大厅,每次都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切玛”、敬酒,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谐青,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便是庆祝娱乐活动,唱歌跳舞,尽情吃喝。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三天。三天中,亲朋都可陆续来送哈达和礼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即共同生活。但新娘不能回娘家看望,要另选吉日,待新娘和男方父母一起回娘家举行会亲仪式返回男方家后,新娘才能随时可以回娘家探亲。

(二)新式婚姻

民主改革后,通过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多为自由婚姻,通过恋爱,双方建立感情而订婚,条件成熟后双方履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便成为合法夫妻,受到法律的保护。

婚礼较过去也有很大的改变。如今,已实行男女青年自由恋爱配婚,婚俗十分简单,除了保留某些传统礼俗外,没有更多的民族特色。

二、丧

(一)天葬

天葬是达孜县藏族较为普遍施行的殡葬形式。

一个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以泡有香料、藏红花、冰片的水将尸身清洗干净,然后用白布盖住尸体,放置在用土坯做的垫上。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和尸体不是一起走脱,为了使灵魂不滞留屋内,用土坯垫尸,尸体背走后,土坯便扔在十字路口,灵魂也就随之而去。在停尸3~5天中,请僧人从早到晚念经,超度死者灵魂。在这数天之中,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家中吊唁。来时带壶酥油茶或青稞酒、一条哈达、还带一个装有钱币的纸封。哈达是献给死者的,其他的钱物赞助死者家庭。人死以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为的是让死者灵魂安安静静上天堂。

人死了,其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子里放有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的糌粑火焰,并每天加进一些。罐里的东西,是送给死者吃的。

办丧事期间,领居不办喜事,不歌舞娱乐,也表示哀悼。

停尸后,家人带着写明死者死亡时辰、生年属相的书文去占卜,决定何时出葬,停尸期间需要哪些经文。要选个合适时日,举行出殡仪式。出殡一般很早,几乎都是天不亮的时候便开始。先把死者衣服剥光,捆成母腹中的胎儿形状,用白氆氇或白布将尸体裹住,在从尸体到家门口用白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着白线把尸体背到门口,以尽孝顺义务。到了门口,便可交由帮助操持天葬的人把尸体背走。当死者被背起后,家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期的糌粑连同扫把、垫尸的土坯,统统放在方篓里,紧跟在背尸人后面,走到十字路口,扔在路口。

这一天早晨,亲朋好友都到死者家中,为死者送行。送行的队伍中,每人拿上一灶香,一直送到十字路口。

死者家人全部参加丧葬仪式,但家人不去天葬场。有一两个好友随去葬场监督。尸体出门之后,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帮助操持天葬人及送葬人在天葬以后两天中,不能到死者家中。所有这些禁忌,都是怕死者的灵魂带到家中,使家庭遭厄难。

到天葬场后,先把尸体放在葬台上。然后在葬台附近烧起松柏香堆,香堆上撒上三荤三素糌粑,浓烟直冲云霄,秃鹰成群飞来,天葬师按天葬习俗实施天葬。天葬结束后,代表死者家人的监督人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酒、肉,招待送葬朋友和天葬师等。

(二)水葬

民主改革前,在达孜县施行水葬的大部分是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十分低下的人。水葬时,将死者背到河边,节节肢解,投入河流之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裹尸,整尸抛入江中,这是比较省事的葬法。民主改革后,主要根据死者生前的遗愿、死者亲属的要求或卜卦确定水葬,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对死者施行水葬。

(三)土葬

民主改革前,达孜县的土葬一般用于患麻风、炭疽、天花等传染病的人的尸体以及强盗、杀人放火犯、被刀砍死的人的尸体。人们认为,这些人不能天葬或水葬,只能挖坑埋进地里,意思是惩其灭根绝种。土葬有不用棺木的,也有用木棺、石棺的。民主改革后,是否施行土葬主要有死者生前和死者亲属决定。

(四)火葬

民主改革前,拉萨的火葬多见于僧人和贵族、活佛及达官贵人死后举尸而焚。焚尸完毕,拣起骨头灰烬,带到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到大江大河之中,让流水带走。民主改革后,无论什么地位的人死后,愿火葬就火葬,无高低贵贱之分。

(五)塔葬

有名望的活佛死了,将尸体用盐水抹擦、风干以后,涂上香料等贵重的药物,把尸体保留下来,放在灵塔之内。这种葬法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用如达赖、班禅两大世系活佛。也有的活佛是尸体火化以后,把骨灰存进灵塔里。

灵塔的种类很多,有金灵塔,即外包金箔的灵塔。有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灵塔的不同,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如达赖是金灵塔,而甘丹赤巴(首座格鲁派寺院中宗喀巴法统宝座继承人)用银灵塔。灵塔建在寺庙的大小宫殿里。

分享到:
责任编辑:达孜区